跟席老学习孟河丁氏学派之“轻、清、效、廉”

跟席老学习孟河丁氏学派之“轻、清、效、廉”

黄海茵



在公元2015年的金秋十月,我们孟河丁氏学派的门人,老中青济济一堂,共同纪念开中医教育先河的鼻祖丁甘仁先生诞辰150周年。缅怀先生的丰功伟绩,激励我们为共同的事业积极进取,奋斗不息。

六年前,岳阳医院以及“上海近代中医流派临床传承中心”选派我拜席德治老中医为师,每周一次跟师抄方学习。德高望重的席老,当年已82岁高龄。他是上海中医学院第22届(1938~1942年)毕业生,是丁甘仁长孙、孟河丁氏学派代表人物丁济万的内弟。当时为常州孟河医派传承学会副会长,上海黄浦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中医师,上海中医药大学专家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当时沪上,对于丁甘仁及其学术思想了解最深,且得其真髓者。我们的席德治老师,非常和蔼。他毫无门户之见,对我这位西医出身的徒弟与其他中医出身的弟子一样关心爱护,言传身教。席老对于我们提出的问题,总是耐心解答,犹如一本中医“活字典”。席老告

诉我们,他早年受上海名医丁济万、程门雪先生的影响很深,学习内妇各科,深得真传。他还提供给我们宝贵的“丁氏套方”资料及其他孟河丁氏学派的书籍。通过一段时间的跟师学习,使我们对于孟河丁氏学派的认识,以及临床处方水平,都有了提高。在跟随老师抄方学习的过程中,对孟河丁氏学派的用药特色 “轻、清、效、廉”有了一些切身的体会。

首先是“轻”,指用药剂量不易过重,按中药的气、味、轻、重,也按历代传统剂量为常规,达到一定疗效为准。细观席师的用药剂量,除蒲黄等少数药物剂量较大外,均按历代传统剂量为常规,即便是主药,一般也不超过教科书剂量的上限。

第二是“清”,指用药精简,按主要症治要点,君、臣、佐、使合理搭配,而不是药味的叠加或堆砌。席师每诊一病,用药一般11-15味药组成一方,其用药布局之合理,组方之娴熟,运用丁氏套方之功力,已然炉火纯青。

“效”,应当是处方用药的根本目的。从丁氏用药的一套经验已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席师的就诊患者中,很多是取得了一定疗效后继续治疗者。我们跟师时间仅数月,就亲眼见到多年久治不愈的慢性肠炎、偏头痛由席老调治痊愈,一名9岁男童的顽固性眼角及口角抽搐获得缓解,还吃到过不孕症患者喜得贵子后的喜糖。当然,也有一些效果不明显者,中药调理尚需时日。大多数患者对疗效感到满意。

最后是“廉”,因其处方“轻、清、效”,同样治疗一种疾病,药味不多(一般无贵重药),剂量不大的处方,总的药价自然低廉。使得病家减少了医疗负担。尤其对于一些慢性病如不孕症、闭经,有利于病家坚持治疗,从而取得好的治疗效果。

诚然,对一剂中药处方药味的多少,剂量的大小,孰优孰劣?目前仍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定论。这确实是一个有趣的、引人思考的,现实的问题。孟河丁氏学派的“轻、清、效、廉”理念的倡导和实践,值得中医界人士去深入研究。席老作为这一宝贵理念的坚定实践者,留给我们后人以不可估量的医学遗产。

六年来,我时常思考,如何很好地传承孟河丁氏学派“轻、清、效、廉”的特色?首先,需要有一个客观的疗效评价方法,能够准确地评价两种中医治疗风格在疗效、节省治疗费用方面的优劣。然而,不得不承认,目前还没有确立一个可靠的方法能够达到这一目标。近年来,我注意到一种循证医学的方法—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其个体化治疗理念与中医针对个体的辨证论治不谋而合。该方法使得我们有可能在同一个体身上,将两种中

医治疗方法进行随机双盲对照研究,从中选择出更好的中医疗法。目前,我已经使用单病例试验方法完成了十余例病例研究,发现中医辨证论治方的疗效优于固定方剂。已经在国际《补充与替代医学的循证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值得进一步研究。如果能够建立符合中医个体诊疗自身规律和特点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并证明丁氏学派“轻、清、效、廉”方法的优越性,则将进一步推动孟河丁氏学派特色的传承与推广。

此外,医乃仁术。我辈身在救死扶伤之职业,建议学会开设定期的义诊,为社会弱势群体(如处于贫困线收入以下的人群)提供免费诊疗,我当积极参加。这也是传承孟河丁氏学派“轻、清、效、廉”的特色的一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