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家正口述实录

程家正口述实录

沈 健



我1927年出生,叔父程国树当年在上海办了一个上海中医医院,地点在石门路和北京西路之间。规模很小,有几张病床,一个药房,以门诊为主。叔父已经小有名气,那个时候我十四五岁,就对中医很有兴趣了,1942年,就在当时的上海中医学院读书,这是丁甘仁老先生创办的,我是第??届了。叔父也希望我从医,就介绍我去跟丁甘仁先生的后人丁济万先生学习。于是到第四年快毕业的时候,就到丁济万先生的家里实习,跟出诊。经常是丁先生看好病唱药方,底下的学生抄。

丁先生的门诊很忙,每天要一百号左右。诊金是一块两毛,也很贵。下午三四点钟的时候,他就开始带着我

们出诊了,会去看五六个病人。跟着老师出诊,收获比门诊更大。1947年,我毕业了,之后就在我家的诊所看

病。

到了1952年,卫生部召集了一个中医研修班,主要是学西医,当时家里诊所门诊量不多,跑得开,放得下,所以我和上海的许多同学,就一块去北京大学医学院(现在叫北京医科大学)学习,学了五年半,回来后分配到上海市第十一人民医院,因为我在北医的最后一年是在儿科医院实习的,所以当时我进的小儿科,但是诊治还是用的中医。第十一人民医院和第十人民医院大概在1961年,合并成曙光医院,这时的小儿科里有西医也有中医,但科主任是西医。我一直工作到文化革命的时候,1969年,参加了上山下乡。

一、关于我的临床用药特点

我擅用附子、麻黄。一般用来治一些阳气不足,有扶阳的作用。小孩子的肺炎,还有很重的哮喘,都要用到。肺炎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气喘的用小青龙汤。麻黄在用的时候要分这么几类:一种叫做生麻黄,发表的作用比较大;一种是水里煮过的麻黄,有解表宣肺的作用;还有炙麻黄,解表的作用几乎没有了,但是还可以宣肺,润肺,适用于哮喘病人。麻黄在不同的情况下

有不一样的应用。

二、从医70多年我对中医的体悟

中医治本为主,对病人是调整阴阳的作用,热病用寒药,寒病用热药,实的用泻药,虚的用补药。我是丁门出身,用药不太多,最多不会超过十一二味,量适中。小的孩子头服为主,大的孩子可能两次。小儿科还是有这个习惯,吃头服,不要吃二服。中医说“辨证论治”“望闻问切”,在小儿科,切脉在小儿科不常用,但要注意听,问症的时候,小孩子可能说不清,就要去问父母;如果小儿咳嗽嗓子很哑,说明有喉炎了,这可以靠听声来确定;有的时候小孩子哭声很低,那这个病看来已经很严重了。

三、典型病例

有一个红白血病病人,是个八九岁的女孩子,用西药,没有看好,停药病情就会发生反复,长期用药出现了男性性征。家长也很着急,不治好不了,治的话副作用太大。我试了健脾益气和养血的药,例如高丽红参,之后病情稳定下来了,后来效果越来越好,三年后完全好了。

四、中医治急性病方面应用

急性的肺炎,差不多是热症,所以用麻杏石甘汤,黄连解毒汤,放在一起,痰多的用白乌汤,封痰很有效,一下子肺炎就能控制住了,一般来说急性病人一两天就会有起色。

五、学中医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定要温故而知新,光是看古代的东西,会跟不上时代;但是不学古代的东西,就丢了老本行,四大经典一定要学的,明清以后,温病派一定要学的。伤寒有伤寒的方法,温病有温病的法子,相互之间也可以借用。

六、做了这么多年中医的乐处

我传承的是时方派。经方都是年轻的时候背的,现在一直在用,不用就会忘记。刚学的时候一定要背,在学校里大家一块念书,效果最好。我对于中医是放不下的,不喜欢不会就干中医,如果放下就觉得自己不是中医人了。我平生的乐趣就是治病救人。

七、我在平时的养生

养生还是要顺应天时地利人和,不是光靠吃药。我每天早晨?点半起床,晚上十点钟就睡觉。我年轻的时候喜欢吃肥肉,但是现在以蔬菜为主。每天中午,我会睡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平时不动气,不吵架,心平气和。闹一闹,气一气,寿命就要缩短一点。

八、对中医未来发展的前景展望

中医的发展应该是世界性的。主要是针灸方面,目前中成药还不行,草药的药性不够好。中医以后必须要发展内科,这是中医的基础。虽然以后中医并不会和西医分庭抗礼,但是迟早会得到振兴起来。双方都有局限,以后会互相融合。